“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光学家王大珩因病于2011年7月21日13时02分在北京去世,享年96岁。王大珩先生是中国光学、仪器仪表和计量科教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中国现代光学之父”,为我国光学研究、光学仪器制造做出了突出贡献。

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名字

在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史上。有这样几个标志性的事件:1956年制定科学发展12年远景规划、1958年提出“两弹一星”研制计划、1986年制定“863”计划,以及前几年制定的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等等。而在这些事件中,王大珩都与它们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1999年9月,国家为在“两弹一星”研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颁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是王大珩在公众面前隆重的公开亮相。

没有光学就没有精密测量设备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出生,祖籍江苏吴县。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考取“庚款”留学生,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应用光学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1941-1942年在英国雪菲尔德大学玻璃制造技术系,攻读博士学位。1942-1948年在英国昌司玻璃公司从事光学玻璃研究工作。1948年,满怀着科技强国的梦想,王大珩回到祖国。

新中国成立之初,应用光学在我国几乎是一片空白,但是如果没有光学,没有光学玻璃,就无法研制出高水平的精密测量设备,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增强也就无从谈起。历史选择了王大珩。1951年,经钱三强推荐,中国科学院决定让王大珩负责筹建仪器馆的工作,新中国的光学事业从此起步。

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的档案室里,收藏着王大珩当年为建所亲自做的预算和规划。1400万斤小米是当时创建这个所的所有经费。就是用这1400万斤小米,王大珩开始填补我国在光学领域的一个个空白。

科技强国的梦想

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决定自行研制“两弹一星”。在这项彪炳史册的大型工程中,王大珩的光学研究作为探测、测量、观察、记录的重要手段,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光学家,王大珩带领近千人为“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光学观测设备:用来记录我国颗原子弹爆炸火球威力的高速摄影仪、我国颗可回收对地观测卫星所用的对地观测系统等。直到今天,在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王大珩用自己的智慧和满腔的爱国热情。实现了自己和父亲两代知识分子科技强国的梦想。

1983年,王大珩调到北京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从此他的目光不再仅仅关注他一手开创的光学事业。而是投向整个中国科技的发展。王大珩从战略高度上思考并联合其他科学家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提出多项重大建议。关于跟踪研究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成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使发展高科技成为实现中国科技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这些建议为国家科技决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大珩也是杰出的教育家,他是中国光学、仪器仪表和计量科教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他领导的研究所以及他创办的院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英才。

王大珩曾说,他是时代的幸运儿,是这个时代让他科技强国的理想得以实现。其实我们中华民族同样幸运。因为他们,用毕生的心血丈量和缩短中国科技与世界的差距。

■旁边报道

23位两弹一星元勋仅剩9人健在

朱光亚走了,王大珩走了,为共和国科技事业奋斗的“两弹一星”元勋们又陨落了一颗。细数共和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仅有9人健在。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予以表彰,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对于新时代的我们而言,这种科研精神,和创新精神值得我们不断去学习,开展这种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也是企业文化的精神财富。